推荐阅读:乘着“一号线”的翅膀飞翔

时间:2009-09-04 作者: 审核:《河南日报》记者 王 磊 王 映 浏览:1297

    8月30日,《河南日报》刊发《乘着“一号线”的翅膀飞翔――郑州地铁“一号线”巡礼》,值得一读,推荐给大家。

乘着“一号线”的翅膀飞翔
――郑州地铁“一号线”巡礼
 
《河南日报》记者 王 磊  王 映
    8月15日,郑州市区气温高达37℃。烈日下,郑州地铁“一号线”七里河站工地施工依旧,在20多根水桶粗细的钢管支撑下,两台挖掘机在地下十几米处不停地挖着土方。
    “这是在进行‘盾构机始发井’的施工,都干一个多月了。”河南五建项目经理李尚林告诉记者。
    大工程果然大场面,整个工地仿佛是向地下挖了一个长方形的大盒子,被钢管“撑”开的作业面有13米宽,20多根支撑钢管每根有6吨重,要挖掘12000多土方。
    李尚林说,11月中旬盾构机就要安装进这个“大盒子”展开作业,那时候,地铁的隧道工程才算开始。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盾构机”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正是因为有了它,地铁才得以穿越黑漆漆的地层,呼啸而至。
    郑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飞把盾构机比作“穿山甲”:“地铁的地下建设,很像穿山甲打洞:直径5.6米的盾构机由计算机控制向前掘进,每掘进1.2米,就有6片钢筋混凝土管片在四周固定,组成一个内径5.4米的大圆管,这就形成了地铁隧道。”
    上月,被命名为“郑州一号”的盾构机在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下线;而整个地铁“一号线”需要14台盾构机,每台造价4000万~6000万元。
    地铁作为郑州市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首先投入建设的“一号线”将横贯城市东西,西流湖、火车站、二七商圈、郑东新区CBD等将被“一号线”连成一线。
    薛飞透露,尽管今年6月6日“一号线”才正式开工,但试验段在去年已经先期建设。目前,“一号线”累计完成投资5.7亿元,进度最快的郑州东站地铁站已完成工程量的75%,初具雏形。
    在郑州东站地铁站的工地上,中铁十一局的项目负责人兴奋地称:“我们建的是亚洲最大的地下车站。”
    展现在记者眼前的这个车站共分地下两层,全部被钢筋混凝土封闭,面积相当于七八个足球场。建这么大,是因为这里要成为地铁“一号线”与石武铁路客运专线,以及郑汴、机场两条城铁的交会枢纽。
    “这个车站仅钢筋就用了11000吨,都是安钢的。”薛飞说。
    地铁建设之所以万众瞩目,一方面在于它将改变市民的出行方式,拉大城市骨架,提升城市品质;另一方面,“地铁经济”有着惊人的拉动作用。资料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轨道交通每投入1元钱,可带动GDP增长8~12元。郑州市规划到2020年建成1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投资550亿元;按平均每年修建10公里、投资55亿元来估算,可拉动城市440亿元GDP的增长,提供约40万个就业岗位。
    薛飞认为,“一号线”为郑州带来的土地和房地产的增值,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会逐步体现;同时,地铁工程投资的一半将用于采购各种工业原材料及相关设备,如钢筋、水泥、电缆、电气设备等,无疑给近水楼台的河南企业提供了无限商机。
    记者还得到消息,在省发改委的支持下,中国南车集团将对洛阳机车厂的生产线进行改造,郑州地铁有望用上“豫版”机车。
    承载着几代人的希冀,如今,地铁已经成为我们可望可及的梦想:2013年的某一天,在郑州这座更美丽、更现代、更年轻的城市里,我们将乘着地铁“一号线”的翅膀――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