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竹主干高6—18米,直径约25毫米,茎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的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穟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枝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质薄,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l—2厘米,次脉6—8对。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及陕西秦岭等地,生长于丘陵及平原,竹材坚韧,专用劈篾,编结竹器。
1.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 甘竹 | 拉丁学名 | Bambusoideae(Bambusaceae或Bamboo) |
别称 | 马缨花、绒花树、合昏、夜合、鸟绒 | 分布区域 | 中国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 禾本目 |
科 | 禾本科 | 属 | 甘竹 |
2.文化价值
竹
唐·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竹
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3.药用价值
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归肺、胃、心、胆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用法与用量】5~10g。
4.形态特征
竿高5—12米,粗2—5厘米,幼竿密被白粉,无毛,老竿灰
黄绿色;节间最长可达40厘米,壁薄,厚仅约3毫米;竿环与箨环均稍隆起,同高。箨鞘背面淡紫褐色至淡紫绿色,常有深浅相同的纵条纹,无毛,具紫色脉纹及疏生的小斑点或斑块,无箨耳及鞘口继毛;箨舌暗紫褐色,高约2-3毫米,截形,边缘有波状裂齿及细短纤毛;箨片线状披针形或带状,开展或外翻,平直或有时微皱曲,绿紫色,边缘淡黄色。末级小枝具2或3叶;叶耳及鞘口缝毛均存在但早落;叶舌紫褐色;叶片长7—16厘米,宽1.2—2.5厘米,下表面沿中脉两侧稍被柔毛。花枝呈穗状,长达11厘米,基部有3—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5--7片,无毛或一侧疏生柔毛,
鞘口继毛有时存在,数少,短细,缩小叶狭披针形至锥状,每苞内有2—4枚假小穗,但其中常仅1或2枚发育正常,侧生假小穗—厂方所托的苞片披针形,先端有微毛。小穗长约2.5厘米,狭披针形,含1或2朵小花,常以最上端一朵成熟;小穗轴最后延伸成刺芒状,节间密生短柔毛;颖不存在或仅1片;外稃长约2厘米,常被短柔毛;内稃稍短于其外稃,脊上生短柔毛;鳞被长4毫米;花药长12毫米;柱头2,羽毛状。笋期4月中旬至5月底,花期6月。
5.地理分布
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及陕西秦岭等地。
6.生长习性
生长于丘陵及平原,竹材坚韧,专用劈篾,编结竹器。
7.其他
通常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种子被称为竹米。有些种类的竹笋可以食用。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竹子原产地在中国,也称之为中国的文物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