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研讨
当前位置:首页  改革研讨

对高校后勤产业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5-05-14 文章作者: 审核: 编发: 浏览次数: 46

高校后勤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将封闭、分散、自我服务的状态转化为面向校内、外市场,开展对内有偿服务和对外经营服务。目前各高校也都在进行积极的实践与大胆的探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本文仅就有关高校后勤改革所遇到的几方面问题及其根源、构建内部政策体系的必要性、建立原则、方向以及如何构建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目前高校后勤改革政策体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根源

1.产权不清,导致国有资产不实和核算失真

由于现有的后勤资产基本上都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且大部分均在校园内,以占用土地、房产、设备或无形资产等形式在使用,现在没有相应的政策来明确,造成资产产权划分不清,意味着资产的权属未来价值不明,资产管理就会出现断层和漏洞,即不能充分发挥也无法保证这部分国有资产的完整与保值增值。

2.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缺少配套的会计制度

目前,高等学校的会计制度中,没有针对高校后勤改制过程中适用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这种情况造成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不统一,各行其是,不仅出现混乱,而且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在成本核算方面,普遍存在诸如高校后勤使用的学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未按职工工资总额计提“三费”等。

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备,监督机制不利,出现“监督盲区”的问题

没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控制程序,造成经济业务活动不能有序地合理合法地顺利进行。

4.价格和收费缺乏依据

服务机制与经营机制划分不清,没有合理、准确地界定后勤服务的范围、服务项目、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造成服务与经营与财务操作三者之间的诸多不规范现象发生。

5.缺乏风险意识和激励机制

高校后勤机构体系中的人事关系、劳资关系、财务关系、薪酬体系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状况,各种关系尚待理顺。如果不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与经营管理体系,就会存在着许多潜在风险,不仅不能保证服务,还会影响经营。

二、制定高校后勤内部政策体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在高校后勤的过去与现在、学校与后勤、后勤与社会之间架起一道适宜的、合规严密的桥梁,顺利有效的开展高校后勤方方面面的工作,而这个桥梁就是高校后勤要着力构建的内部政策体系工程。关于如何从多方位、多层面的角度来确立高校后勤内部政策制定的原则,首先应认定其特殊的姓“教”属性。不能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的。因此,在制定高校后勤内部政策体系时,一定要坚持以下原则:

1、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学校、集体(后勤)和个人四者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

2、必须有利于学校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有利于保障后勤经济实体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维护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4、必须有利于配合学校管理体制的协调运作,有效地支持学校总体规划部署,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提供保障,为学生、教职工提供优质服务,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

三、制定高校后勤内部政策体系的方向

由于高校后勤姓“教”的本质特点,决定了高校后勤工作是围绕着“坚持为教学、科研以及师生服务”为宗旨,因此在构建高校后勤内部政策体系时,还要遵循高校后勤改革的总体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并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统一坚持“四个有利于”,即:“改革要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发展和稳定。”

 

四、构建高校后勤内部多层次政策体系的思路

要尽快出台后勤改革的保障性政策和法规,形成可以涵盖多层次的政策体系,才能够从操作层面指导高校后勤改革的顺利推进,为高校后勤改革提供政策依据。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对高校后勤改革的目标均已提出,但对如何进行高校后勤改革的政策法规讲得很少,这使得高校后勤改革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各地区的做法和差别很大。因此,国家必须尽快出台扶持和规范高校后勤改革的保障性政策和法规性文件,指导高校后勤改革的深化。

高校后勤的管理模式,应将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和非独立法人地位区别对待,对于前者,在国家有关法律框架内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政策;对于后者,从过去学校“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核算”变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独立核算”,这样既有利于学校对后勤的间接管理和监督控制,又有利于调动后勤单位的积极性,达到学校和后勤“双赢”的目的。

1.产权关系政策的构建

国家应尽快出台关于高校和后勤产权关系的界定政策。后勤单位负有对学校国有资产保证安全及管理和高效运营的责任,确保其完整和保值增值,而学校财务、审计部门要代表学校,依法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其有效的规避各种潜在的风险。

2.财务管理政策的构建

国家和教育部应尽快出台针对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政策,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从源头上规范核算,客观真实地反映后勤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另一方面要严格按财经纪律要求,统一标准,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对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适当有效的记录、反映和控制监督。

3.监督政策的构建

监督可以通过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来实现。外部监督是指监督的主体来自高校后勤单位之外。内部监督是指监督主体来自高校后勤单位自身。

4.服务政策的构建

学校作为甲方,应合理确定后勤的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建立科学的财务结算关系。后勤服务性收费,政策性强,核算复杂,涉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对收费标准要充分论证,认真核定,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收费管理规定,对物价部门有明确规定的收费项目应办理申报、审批,并核准备案;对于影响师生切身利益的收费项目应举行价格听证会,听证代表应切实代表师生的利益。这样,学校就可以利用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既能促进后勤服务质量的改进和提高,达到学校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的目的;又使得后勤通过优质服务和高效服务,按照经济法规办事,完善自我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