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研讨
当前位置:首页  改革研讨

高校“节能型”校园建设的措施及途径

发布时间: 2015-11-09 文章作者: 审核: 编发: 浏览次数: 615

    抓好资源节约工作,是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涉及的一个专题,具体提出了要采取六项措施,号召“要在全社会广泛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使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深入人心,蔚成风气”。按照此精神,高校作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所规定的重点用能单位(年耗能1万吨以上标准煤或年能耗折耗电1200Kwh以上) ,随着近几年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能源消耗量的增长和能耗费用的增加,已经或逐步正在引起领导层或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为此,履行能源节约、大力加强“节能型”校园建设,必将也必须成为高校今后工作突出的重点之一。

一、“节能型”校园建设是“节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集教学、科研和生活于一体,既是人口的高密度区,同时更是重要的能源消耗大户。特别近几年由于国家的扩招政策,高校的规模扩大,校园面积、学生人数、教职工人数急剧膨胀,由此所带来的高校公共费用的增长、能源消耗量的过速,造成了学生培养的成本加大,致使学校资金更加紧张。如何解决,或者说怎样才能扼制住学校能源耗量的过快增长,控制学校公共费用的过多支出,减少或避免财务的入不付出局面,除国家的财政支持外,学校必要实行对外广开财源,拓展高校的服务领域,赢得社会对学校的援助,弥补学校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对内积极地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全面全员履行节约,堵塞漏洞,减少诸多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等,这也正是人们常提到的“增收节支”的口号。

在“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中,“节能型”校园建设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因为“节能型”社会是国家目前正在倡导的,而且是今后几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所必须采取的能源政策,否则,我们仍然借用子孙的资源来满足现时的生存和发展,说到底不仅是一种渎职,更是一种犯罪。而“节能型”校园建设,是“节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知识层次最高的高等学府,如果不能及时推动“节能型”校园建设,那么“节能型”社会建设将永远无法实现。因此面对我国严峻的能源状况,我们应认清形势,担挡责任,不辱使命,不失时机地自觉推动“节能型”校园建设。

二、“节能型”校园建设必须树立全员节能意识

    “节能型”校园建设关键的决策在学校领导层,执行的力度在主管部门或管理层,而具体实施的效果是全校师生员工的自觉性。就“节能型”校园建设本身来说,广大的教职工和学生永远是节能行为的主体,其意识和行为直接决定着“节能型”校园建设的成败。因此,“节能型”校园建设必须首先树立在校的全员节能意识,加强节能宣传,推动“节能型”校园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要坚持在教职工和广大的学生中开展节能知识讲座,举办节能征文和节能知识竞赛,组织以节能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二是学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要定期组织开展以节能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师生员工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加关注节能工作,提高“岗位节能、降耗增效”的兴趣,切实做“节能型”校园建设的主力军;

    三要运用校报、网站及各种现代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国家能源政策、普及节能知识,按照国家有关节能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制定适合本校特点的有关节能具体规定,使校园内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自觉节能的气氛;

    四是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科技部门要联合宣传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成果,及时表彰先进,培养典型,引导和监督“节能型”校园建设有序而健康的发展。

三、“节能型”校园建设,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考评体系

    在建设高校“节能型”校园的过程中,加强宣传发动,树立全民节能意识是“节能型”校园建设的基础或前提,相当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组织管理措施,缺乏必要的考评奖罚机制,很可能使整个学校的节能工作仍然悬在半空中或者说是停留在口头上,构筑不成“节能型”校园建设牢固的基础。因此,我们认为要真正落实“节能型”校园建设,必须切实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尽快形成能够细致操作的考评体系。

    1.学校应成立专职的能源管理机构,这是“节能型”校园建设的组织保证。在高校中设立专门的节能机构,是目前高校作为用能大户进一步加强用能管理,减少或杜绝浪费、降低公共事业费支出等最为关键的环节。该机构可按照国家的能源政策,制定学校各单位的能耗标准,下达指令性计划,监督全校的用能节能情况。

    2.成立各部门参与的节能工作管理委员会,吸收各部门负责人或相关工作的领导、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学校的节能工作,使节能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是“节能型”校园建设的群众基础,可有效避免因节能管理部门的单打独斗,而其他部门和人员不支持造成的孤掌难鸣的局面。

    3.制定并完善学校的节能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保障“节能型”校园建设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和违法必究。规章制度是高校管好节能工作的制度保障,是用能管理的具体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一旦出现超标准用能,能源管理部门可依据规定进行必要的惩罚措施,当然,对节能的单位或个人也要有相应的奖励办法。

    4.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考评体系。高校“节能型”校园建设,离不开规章制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具有或不可缺的专职管理机构,但最终“节能型”校园建设的落实,还是通过管理,依据规章制度,把相关的责任分解,并使每个用能单位或个人都具有不可推卸的目标及责任。学校应将节能工作纳入到干部和各单位工作的评价考核体系中,将目标责任与年度考核、岗位竞聘相挂钩,与各单位或部门的经费使用想挂钩,迫使各级管理部门加强节能工作的责任心,千方百计的堵塞漏洞,节约开支,利用有限的资金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

    5.采取激励机制,引导并养成自觉节能的习惯。高校“节能型”校园建设,要求的是每个人都必须自觉树立节能意识。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大锅饭,或一切都由学校包起来而单位或个人并没有必要的分担,致使个别人认为没有节约的必要。“节能型”校园建设展开后,能源管理部门必须根据用能标准为各单位或部门下达指标,按超标计量收费的原则,使用能费用合理分担,从而减少某些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减轻学校公共事业经费的支出。对于通过节约指标出现节余的,除节约部分继续留用外,学校还应采取奖励的办法,肯定其节能的成绩,从而激励更多的单位或部门进一步提高节能的积极性、创造性,久而久之,引导并养成更多的人自觉节能的习惯,逐步达到蔚成风气。

四、“节能型”校园建设,必须确立节能的技术途径及策略

    高校作为用能大户,集教学、科研与生活为一体,用能的形式多、用能口径不一,要建设“节能型”校园重点应采取以下步骤:

    1.完善计量,做好统计工作。高校办学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能源,或者说保障用能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前提。但是保证用能供应,必须弄清该用多少、怎么去用,因此,完善计量并做好计量的统计分析,就显得相当重要,这也是进行“节能型”校园建设的基础。如果只要求保证用能,而对用能的质量和数量无法掌握,故意多用或滥用所造成的浪费就不可避免。

    2.分配指标,实行费用分担。无论教学、科研还是生活用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进了学校门,是不是所有的用能都必须由学校统一包下来?或者说,既使出现了个人消费,也必须由学校用公共事业经费为其买单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道理很简单,且不说浪费能源是对子孙的犯罪,就学校的办学成本来说,也不应是无限制的膨胀。因此,应在计量、统计、计算的基础上,对各种用能进行指标分配,对超额用能和计划外用能实行费用分担。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学校管不起用能,而是通过自掏腰包,最大限度的帮助树立节能意识,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至于分配的指标是否合理,可通过实行在过程中加以调整完善。

    3.控制成本,采用节能新技术。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的办学规模一旦成形,其用能的数量将基本达到平衡,根据培养学生的人数完全可以计算出在规定的成本内的用能量,然后通过使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将用能量减少到最低值;二是采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本身也有一个成本的构成,可以通过计算确定从现实或长远的比较分析,是否予以采纳或究竟采用哪一种。根据目前高校常用耗能设备情况,以下几种节能技术和产品应尽快得到应用:

①风机、水泵、循环泵的变频控制技术;

②在变电所或箱式变电站及建筑物配电室安装补偿电容,进行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减少线路损耗,增加线路变电器的容量;

③在照明用电中,科学选择光源和照明灯具,按国家标准合理选择光照度和照明方式,安装照明控制系统和节电器,重点解决长明灯问题;

④路灯的照明要注意选择点数和合理的供电方式、照度及时间控制;

⑤对热加工等高耗能加热设备进行炉体结构优化及加热或燃烧控制;

⑥采用节水型器具,推广节水型设备;

⑦尽快落实循环用水技术,在校园内建立中水回用处理系统;

⑧积极开展建筑节能,采用保温处理、改造围护结构;

⑨对机械加工等实习设备安装电机节电器;

⑩购置高科技仪器或实行网络监控,及时查找电缆故障点,供暖、供水管网跑、冒、滴、漏、偷等。

    4.加强领导,树立优患意识。“节能型”校园建设对高校来说任重而道远,既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由于高校的节能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重视,个别学校的领导甚至认为要把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搞好就可以了,追求的是电台有声、电视有影、报纸有名,而对学生培养的成本观念淡薄,不愿意把节能工作列入日常工作的重点,要求保障用能需要的标准高,而对如何节能,特别对教工、青年学生树立节能意识基本不过问,造成了一方面配备节能管理人员极少,节能技术改造的投入长期不足,另一方面用能的无限制的敞着口,造成了经费超支。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领导层开始,带动全校师生员工树立优患意识,真正把节约能源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正确面对我国严峻的能源形势,从高校自身做起,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节能工作的全局,大张旗鼓的进行“节能型”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