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研讨
当前位置:首页  改革研讨

论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社会化

发布时间: 2016-03-08 文章作者: 审核: 编发: 浏览次数: 239

    二十世纪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其规模迅速扩大,从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分层和分类,高等职业教育也得以快速发展,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职后勤体系已远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走后勤社会化的道路,建立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匹配的后勤保障体系。

    一、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社会化的本质

    后勤社会化就是要将学校后勤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中,走社会化改革之路。其实质就是依托社会力量和调动社会资源,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同时使现有校内后勤服务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通过校内、外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高职院校后勤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转化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产业化、社会化的经济实体,逐步实现服务主体企业化,服务成果商品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建立开放、规范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后勤服务市场体系。

    二、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培养大批紧缺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了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广泛的人力资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传统的计划型、福利型的后勤模式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了适应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规模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开发,高等职业院校后勤必须深化改革,不断提高保障能力。

    2.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必然要求。

后勤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社会化改革前,计划是学校后勤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资源流动不合理,校内封闭配置,区域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后勤资源的利用,这种配置方式显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发展,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按照市场经济导向、优化整合、注重效益、侧重定位和共享社会资源等原则重新配置后勤资源,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的需求。

    3.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解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和落后的后勤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必然途径。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广大师生的消费需求和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学生群体日益趋于多样性,需求趋于多层次性,经济条件存在差异性,这都要求后勤实体必须越来越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只有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提升后勤服务水平,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大力发展后勤生产力,才能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4.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进一步转变办学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后,进一步密切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加速了人员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满足和改善了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使学校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后勤实体通过改革,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依靠自身的发展,减轻了学校的办学负担;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为学校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利于维护高校稳定和增强培养人才的能力。

    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在高校,高校稳定的关键因素在后勤。后勤工作相对于学校整体工作,具有基础性、保障性的重要作用。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逐步减少不稳定因素,营造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同时高职院校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拓宽服务领域,逐步改善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学生能够用心学习,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优秀的人才能够向高校流动,从而增强了学校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能力

    三、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与阶段性

    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是多样的,除了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外,还有社会化模式、学校内后勤甲乙方模式、跨区域、跨校区联合模式、法人实体模式等,在实现改革目标过程中,必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探索,开拓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符合自身实际的运营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本身具有阶段性,初期阶段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大大缓解了学校外延扩张所带来的压力,基本解决了后勤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缺乏推动改革深入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后勤实体作为改革的载体,在分而不离,实体不实的情况下,事实上处于退可依靠学校,进则大多数缺乏实力,极少数可自行发展,不如维持现状。

    初期阶段: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另一方面在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系统规范分离的基础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他合适的范围内,组建跨学校的后勤服务集团(实体、中心或公司),以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等形式,承担本地区范围内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多数高职院校也只是实现了后勤服务经营部门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形式上的分离,均还处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期阶段,只有极少数学校实现了规范分离,独立注册法人。

    成熟阶段:按照有利于维护学校稳定,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后勤改革,逐步建立起“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规范自律、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后勤实体作为后勤服务主体,同时吸纳优质社会服务资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质优价廉的后勤保障服务;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后勤服务的方式、服务实体以及后勤转制;政府通过政策和宏观指导,有效地解决好后勤的公益性以及相应的实现方式;行业协会从实际出发提出相应的行业规范,自律其服务行为与方式,努力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后勤保障服务;政府和学校的后勤管理职能部门建立健全成本核算、质量监控、人员考核等一系列科学规范的后勤市场管理体系,实现对后勤市场的有效监管。

    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后勤社会化改革本身具有阶段性,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只有充分把握其阶段特点,才能在实践中解决社会化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找到符合高职院校后勤事业发展的途径。

    四、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途径

    1.牢牢把握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高校后勤改革的社会化方向是正确的,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此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道路必须继续走下去,任何迟疑、等待观望、止步不前的言行都是不正确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其基本框架是: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要坚持这个目标不能动摇。

    2.正确理解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

    高职院校后勤采取何种实现形式只是后勤改革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实质,不是内涵,在众多的实现形式中也没有哪种就是标准或范本。学校采取何种实现形式并不是改革的关键,改革的关键在于这种实现形式是否实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是否能建立起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是否能运用社会化的机制和体制,是否有利于后勤事业的长期发展。

    3.遵循教育规律,认真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实现高校后勤管理方式与运行机制改革,是为了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这是这场改革要追求的最大社会效益。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高校的发展和稳定。在改革过程中,要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兼顾各方。既不能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也不能只讲社会效益而忽略可持续发展。既要看到长远,也要顾及到眼前。总的经济效益应当服从社会效益。坚持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方向,坚持微利保本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应有之义。

    4.始终坚持改革与发展的硬道理。

    一是要运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用改革的方式增强动力。要把握好改革发展的大方向。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步骤要积极稳妥,要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二是要苦练内功,增强实力。高校后勤实体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行过程中第一阶段的产物。从其产生的环境和背景来分析,后勤实体就注定只是一种过渡型的,承前启后的特殊组织形式。成立后勤实体主要目的是为高校原有的后勤“老人”和后勤资源建立一个承载的主体,使其有条件参与改革过程。在社会企业尚未熟悉教育服务市场的运行规律,难以达到学校和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的基本要求之前,后勤实体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起到了保障学校正常运行,参与后勤市场竞争,调控服务市场价格的积极作用。一旦改革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真正建立了“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督”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脱胎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依赖于学校校内市场生存的后勤实体将会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这就要求后勤实体在改革进程中,不断增强实力,走法人治理道路,破茧而出,羽化成蝶,成为真正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的企业。

    5.始终坚持后勤为学校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宗旨

    我国高校后勤长期坚持的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即必须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坚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这是由高校后勤经济属性、教育属性的双重性所决定的。这个宗旨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灵魂,必须坚持,不应动摇。因此在坚持社会化这个大方向的前提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照抄,不僵化呆板、固步自封,要因地、因时、因校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情况的体制与机制。

    6.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后勤队伍。

    后勤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和服务,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后勤服务需要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队伍是由员工组成的,员工的素质决定了队伍的战斗力和水平,因此后勤管理服务要上水平,就必须提高后勤人员的素质;要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思路”;要不断积极借鉴经济领域和其它社会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后勤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对用工作出新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配置,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归属感,与幸福感。

    7.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依靠先进信息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后勤生产力。

    后勤事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造传统的后勤保障;要合理有效地整合资源,加大对后勤先进设备设施的投入,加强后勤科技信息化建设,推行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降低人员成本,应对后工业时代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要运用科技巩固后勤改革成果。提高后勤管理效果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