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陇海书院: 推普实践赋能乡村振兴 青春力量架起沟通之桥

发布时间:2025-09-15文章作者:佟咚 审核:刘燕明 编发:李锐浏览次数:10

   语言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能打破地域隔阂、促进信息流通,更能提升乡村群众的文化素养与发展能力。为响应国家“全面提升乡村地区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的号召,20257月至9月,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陇海书院组建“语脉传情,共筑佳音”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服务团,奔赴郑州、洛阳、沈阳、周口郸城等地,以调研宣传、定制化教学、文化融合传播等多元形式,用青春力量搭建语言沟通桥梁,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时代的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赋能新活力。


                精准施策,筑牢推普工作基

   实践团始终秉持“精准施策”理念,活动开展前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填写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掌握各地群众普通话普及程度与运用熟练程度,为后续活动精准发力奠定坚实基础。在沈阳和周口等地,团队创新设计差异化活动形式。结合方言与普通话交融的地域特色,制作印有拼音标注的东北特色词汇卡,同步推出“日常用语挑战”“语言融合小游戏”等互动项目。中老年人在趣味比拼中感受语言碰撞的魅力,青少年则在游戏竞技中自然提升语言应用能力,让推普活动真正“接地气、入人心”。

 

                社区联动,聚焦重点群体突破

   在郑州上街区峡窝镇金昌社区与洛阳电厂新村社区,团队聚焦老年群体与儿童两大重点对象,通过多样化形式层层推进推普工作。借助PPT演示,用菜市场砍价、医院问诊等贴近生活的案例,生动拆解推广普通话的社会价值,让抽象意义变得直观可感;开展社区普通话专项调研,精准描摹不同群体的语言使用现状与学习需求;设计绕口令挑战、汉字拼音猜谜等趣味小游戏,以互动形式降低学习门槛—孩子们在欢笑中踊跃参与,老年人也在轻松氛围中重拾学习兴趣,推动普通话融入社区日常生活场景


             校园深耕,打造沉浸式推普课堂

   校园作为语言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是推普工作的核心战场。实践团深入洛阳市第三高级中学与郸城县钱店镇大庄小学,打造沉浸式推普课堂。课堂以“为何说普通话”的简短设问开篇,通过讲解“日”“月”“山”“水”等汉字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历程,自然串联起普通话的发展脉络,让学生在领略汉字文化魅力的同时,深化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此外,团队还组织绕口令挑战、普通话配音比赛等互动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人人讲普通话、处处用规范字”的浓厚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热情,显著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化素养。


             扎根乡村,以语言赋能发展实践

   在周口郸城县钱店镇大庄村,实践团以“语言赋能乡村”为核心,结合村民需求开展多样化活动。团队深入村民家中开展访谈调研,一方面精准收集“发音不准”“怕说错”等语言学习痛点,另一方面邀请村民用普通话讲述本地传统民俗故事与红色记忆,在文化传承中自然锻炼表达能力。实践团还创新形式,组织村民演绎防诈骗小剧场,用通俗剧情传递反诈知识;推出“声音银行”活动,帮助村民录制节日祝福语留存纪念,让普通话成为情感传递的载体。针对乡村发展需求,团队开展直播技能培训,从镜头运用到带货话术倾囊相授,助力村民通过直播拓宽农产品销路。系列活动让村民从“不敢说”普通话变为“主动用”普通话,不仅提升了语言沟通能力,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能力,更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语言沟通能力,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此次推普社会实践活动,是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陇海书院以语言之力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各地群众的语言文化素养,打破了乡村与外界的交流壁垒,更助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注入新活力。

   未来,“语脉传情,共筑佳音”实践团将进一步创新推普形式,计划开发结合地方产业特色的“行业普通话手册”,让普通话推广更贴合乡村实际生产生活需求。同时,将扩大服务范围,从现有的城市社区、校园、乡村逐步延伸至偏远村落、特色产业园区等,建立“高校+地方”的长效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常态化推普服务。团队还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线上推普阵地,通过短视频、直播课程等形式,让优质的语言学习资源触达更多乡村群众。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持续以青春力量搭建语言沟通桥梁,让普通话真正成为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的“金钥匙”,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更多青年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