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强化课程育人实效,11月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于7432开展本学期第二次集体备课,围绕教材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与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及讨论课开展专题研讨。
聚焦核心章节,锚定育人目标。针对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主备课人余淼老师将中国精神、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和当今社会热点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围绕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主备课人周莉莉老师重点梳理了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相互关系,结合高职学生“就业导向、实践为先”的特点,通过“职场价值判断模拟”“校园志愿服务实践”等环节,引导学生将价值准则转化为日常行为与职业规划的自觉行动。在讨论课的研讨中,主备课人孙伟杰老师将“无领导工作小组”模式引入课堂,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参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增强思政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



打磨教学细节,创新课堂实施路径。备课过程中,教师们针对“如何避免理论说教、增强学生参与感”展开热烈讨论,形成多项具体教学方案,温艳红和李敏两位老师从多年教学经验出发,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有效方法。
本次集体备课不仅明确了教学重点与实施路径,更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促进了教师间的经验交流。《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苗桂先老师在总结中强调,《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需始终立足“入脑、入心、入行”的课程定位,将“传统精神传承”与“价值准则践行”融入学生成长全周期,后续还将持续优化教学方案,切实发挥课程立德树人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