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竹,别名:南天竺,红杷子,天烛子,红枸子,钻石黄,天竹,兰竹;拉丁文名:Nandina domestica.属毛茛目、小檗科下植物,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木本花卉种类。由于其植株优美,果实鲜艳,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常常出现在园林应用中。常见栽培变种有:玉果南天竹,浆果成熟时为白色;绵丝南天竹,叶色细如丝;紫果南天竹,果实成熟时呈淡紫色;圆叶南天竹,叶圆形,且有光泽。因其形态优越清雅,也常被用以制作盆景或盆栽来装饰窗台、门厅、会场等。
1.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 南天竹 | 拉丁学名 | Nandina domestica |
别称 | 南天竺,红杷子,天烛子,红枸子,钻石黄,天竹 | 分布区域 | 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省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 毛茛目 |
科 | 小檗科 | 属 | 南天竹属 |
2.文化价值
南天竹茎于直立丛生,枝叶疏密有致。初夏繁花枝枝,挺立于秀叶之上;秋冬红果累累,如串串珊瑚,圆润光洁不落,显示出生命的活力。南天竹是营见的庭园花木,宜种植在大树下、山坡建筑物的东北两面,常种在花台之中与山石配景;盆栽观赏,花、果、叶均秀美,用来布置厅堂利会场,效果极好,剪取果枝插瓶,配以青杖绿叶,更增添喜庆的气氛。
3.药用价值
根茎:清热除湿,通经活络。用于感冒发热,眼结膜炎,肺热咳嗽,湿热黄疸,急性胃肠炎,尿路感染,跌打损伤;果:止咳平喘。用于咳嗽,哮喘,百日咳。
4.形态特征
南天竹又名南天烛、蓝田竹、杨桐、阑天竹、大椿、猫儿伞、小铁树、老鼠刺、珍珠盖凉伞。常绿灌木,高约2m。茎直立,圆柱形,丛生,分枝少,幼嫩部分常为红色。叶互生,革质有光泽;叶柄基部膨大呈鞘状;叶通常为三回羽状复叶,长30-50cm,小叶3-5片,小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3-7cm,宽1-1.2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深绿色,冬季常变为红色。花成大型圆锥花序,长13-25cm,花直径约6mm,萼片多数,每轮3片,内两轮呈白色花瓣状;雄蕊6,离生,花药纵裂;子房1室,有2个胚珠,花柱短。浆果球形,熟时红色或有时黄色,直径6-7mm,内含种子2颗,种子扁圆形。花期5-7月,果期8-10月。
5.地理分布
产于中国长江流域及陕西,河南潢川卜塔集镇 ·河北、山东、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国外日本、印度也有种植。
6.生长习性
南天竹性喜温暖及湿润的环境,比较耐阴。也耐寒。容易养护。栽培土要求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对水分要求不甚严格,既能耐湿也能耐旱。比较喜肥,可多施磷、钾肥。生长期每月施1~2次液肥。盆栽植株观赏几年后,枝叶老化脱落,可整型修剪,一般主茎留15cm左右便可,4月修剪,秋后可恢复到1m高,并且树冠丰满。
7.其他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中毒症状为兴奋,脉搏先快后慢、且不规则、血压下降、肌肉痉挛、呼吸麻痹、昏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