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二十四番花信风
花信,即以花作为标志的花期,亦称“花信风”,即风报花之消息。风应花期,中国便产生了“二十四番花信风”节令用语。它亦是中国表示气候变化的词语。《内经》:“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根据农历节气,每年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是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二十四候便成了二十四种花期的代表。他们的顺序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菊花,三候三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花,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茶花,三候棟花;
此外,人们还编成“十二姐妹花”歌谣:
正月梅花凌寒开,二月杏花满枝来。三月桃花映緑水,四月蔷薇满篱台。五月榴花火似红,六月荷花洒池台。七月凤仙展奇葩,八月桂花遍地开。九月菊花竟怒放,十月芙蓉携春来。十一月水仙凌波开,十二月腊梅报春来。
百花所展示的美自然十分诱人。而对花的钟情,莫过于骚人墨客了。他们玩味和吟咏百花,因而便有了十二月花神之说:
一月兰花屈原,二月梅花林逋,三月桃花皮日休,四月牡丹欧阳修,五月芍药苏东坡,六月石榴江淹,七月荷花周濂溪,八月紫薇扬万里,九月桂花洪适,十月芙蓉范成大,十一月菊花陶潜,十二月水仙高似孙。
第七节 三伏
“伏”是隐伏起来避暑的意思。三伏反映了中国盛夏时节变化的大概情况,包含着许多科学道理。对农业生产和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伏的日期是按干支纪日来确定的。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合起来叫“三伏”。“庚”就是十天干中的庚,庚与庚相隔是10天,而阳历一年是365天(闰年多一天),不是10的整倍数,所以每年的庚日的日都不相同,因而初伏的日期也就不相同。但初伏日期一定在7月初,另外还有一些这样的规律:相连两年的初伏日期,当两年都是平年或第一年是闰年而第二年是平年时,则下年的初伏日期比上年提前或向后5天;当第一年是是平年而第二年是闰年时,则下年的初伏日期比上年提前6天或向后4天。如1990年的初伏日期是7月14日,1991年为7月19日,1992年为7月13日,1993年7月18日。初伏到中伏的时间固定为10天。中伏到末伏的时间,由于末伏日期是定在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所相隔的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前有四个庚日时,则中伏到末伏的间隔为10天;夏至到立秋之前有五个庚日时,则中伏到末伏的间隔为20天。
三伏天一般都出现在小暑至立秋后,即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一个月里。三伏天气温最高,天气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