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保障体育教学部在开展体育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过程中,能有效预防、及时应对各类安全事故,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对师生生命健康和学校财产的损害,确保体育教学活动安全、有序进行,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体育教学部组织或参与的所有体育教学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等场景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包括但不限于运动损伤、教学设施设备故障、突发疾病、自然灾害影响等情况。
二、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 王珍 全面负责安全工作
副组长:曹翔 负责体育教学安全工作
郭昱漾 负责运动队训练、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安全工作
成员:张一鸣李源胡国栋徐乐秦浩
应急领导小组全面领导体育教学部安全应急工作,制定应急工作计划,组织修订应急预案,协调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应急联动,研究决定应急处置中的重大事项。
三、预防预警机制
(一)预防措施
1、加强安全教育:每学期开学第一堂体育课,任课教师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安全知识教育,内容涵盖课程安全要求、运动损伤预防、急救技能等。定期组织安全知识讲座、案例分析会,强化师生安全意识。
2、规范教学管理:严格执行体育教学大纲和安全规范,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强度。对于体操、武术、球类对抗等高风险项目,教师需制定详细的安全防护措施,提前进行专项技术指导和安全教育,确保学生掌握正确动作要领。
3、强化设施检查:场地器材管理员每周对教学场地、器材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器材稳固性、场地平整度等,建立检查档案。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并维修,在隐患排除前设置明显警示标识,禁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
4、关注学生健康:体育教师通过学生健康档案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对有特殊疾病或身体不适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避免其参与不适合的体育活动。课堂上密切观察学生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妥善处理。
(二)预警机制
1、建立安全隐患日报制度,教师、学生发现教学场地、器材存在安全隐患或其他异常情况,及时向场地器材管理员报告,管理员汇总后每日向应急领导小组汇报。
2、关注天气、环境变化,在极端天气(如暴雨、大风、高温等)来临前,提前调整或暂停户外体育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学管理系统、班级群等渠道通知师生。
3、设立安全隐患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师生对潜在安全风险进行举报,经核实后给予举报人适当奖励。
四、应急响应
(一)事故报告
事故发生后,现场教师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同时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查证急救措施,指导急救工作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相关部门报告事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涉及人员、初步原因、已采取措施等。
(二)应急处置
1、运动损伤事故:体育教师在现场进行简单的急救处理;维持现场秩序;调整后续活动安排;召集现场医疗组进行处置或护送学生到校医院进行处置。
2、教学设施设备故障事故:设施保障组立即停用故障设施设备,设置警示标识,进行维修或更换;教师疏散周边师生,避免发生二次事故;重新安排体育场地或调整体育活动内容。
3、突发重大疾病事故:教师对患病师生进行紧急救治,必要时联系 120 送往医院;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和学生管理部门,教师随急救车到医院;应急领导小组安排其他教师代课或组织活动。
五、后期处置
(一)事故调查与整改
应急响应结束后,由应急领导小组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调查,明确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对相关责任人按照学校规定进行处理,同时将整改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二)教学恢复与心理疏导
恢复正常体育活动秩序。对受事故影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消除恐惧心理,恢复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保险理赔协助
应急领导小组练习学生部门办理保险理赔手续,及时跟进理赔进度,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六、附则
(一)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体育教学部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修订和解释。各教研室需根据本预案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二)预案演练
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体育活动安全应急演练,演练内容包括应急疏散、急救技能操作、事故处置流程等,通过演练检验和完善预案,提高师生应急处置能力。
(三)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